韩国商人曼素:沉醉于藏式家具的魅力中
在北京潘家园一藏式古典家具店里,造型古朴的藏桌、藏柜和箱子上覆盖着色彩绚丽的手绘图案——大朵的牡丹火辣辣盛开着,螭龙、雷云、翠竹、瑞兽……各式各色的纹样和工巧的铜饰件、浅浮雕奇妙地组合在一起。一位徜徉在这里的外国游客说,他就是被家具中透出来的原生态民族风情与神秘色彩吸引来的。
这家店铺的主人用藏语对我们说:“欢迎你们来我的店铺。”然而,他并不是藏族同胞,而是韩国人曼素。他娶了位藏族太太,在中国待了十多年,每年都要回到妻子的家乡,跟她的家人一起过藏历年,因为那里有吸引他的独特的民风民俗。他说,之所以选择做西藏家具生意,是出于对西藏文化的热爱。“你看这家具,多么热烈的色彩。它们表现的是慈悲,是善,是流传下来的古老的藏传佛教故事和历史传说。”这些藏式家具大部分来自于寺院等宗教场所,也有许多是从藏民手里收集到的。
在曼素的“灵峰藏艺”英文网站上,有这样的文字:“西藏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蕴含着神秘的历史、让人凝神屏息的地理奇观和叹为观止的文化,这些都有待人们去发现。”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和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在艺术收藏界已经出现了“西藏文化热”,而源于吐蕃五代时期、渗透着藏文化精髓的藏式家具,也火了起来。
曼素的“灵峰藏艺”在北京已颇有名气,中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都成了他的常客。曼素说,他打算几个月后在上海和南京开分店,还要把这些藏式家具带到家乡韩国的市场上。
跨国夫妻埃里尔和黄春: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潘家园经营各式中国收藏品的商店中,一家名为“Angel”、专营洋古董的商店显得挺特别。它的店主是一对跨国夫妻——来自英国的麦克·埃里尔和辽宁姑娘黄春。10年前,埃里尔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通过朋友结识了同样做古董生意的黄春,两人因此走到了一起。两年前,他们自己的小店落户潘家园。
小店不大,宝贝却不少,古董表、老银器,件件散发着幽远的光芒,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目光。埃里尔告诉我们,他常年在欧洲各地转,这些宝贝大部分来自英、法、意等国,而上海从前的老租界也是他常去淘宝的地方。
颇具人气的潘家园市场每天云集着众多收藏爱好者,这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与一些瞄准外国客人的商户不同,“Angel”的买家主要是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和北京的老“玩家”,其中甚至不乏各类明星的身影。
埃里尔不仅仅满足于从欧洲淘宝贝到中国来卖,还把中国的瓷器、木器和石雕卖到英国去。埃里尔说,在英国,每逢周末也有这样的市场,虽然没这么大,也不如这里热闹,但是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仍然广受欢迎。听到有人说他们夫妇已经“一不留神”成了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埃里尔很是自豪。对于这一点,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外国人喜欢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对中国、中国文化感到好奇;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打开国门,越来越开放,也能够接受更多国外的东西了,双方都希望能更加了解彼此。能为此做点事,这可是件好事情!”
台湾同胞王柏瀚:用工艺品推广文化
在台湾商户王柏瀚的“万饰如艺”专营店里,《大悲咒》的音乐缓缓流出,让人立刻感受到一份禅韵。橱窗里面陈列着交趾陶做的十二生肖、金刚砂塑的三十三观音、琉璃烧的二龙王、日本客人定做的“五轮台”、韩国客商定制的“佛教七宝”……“从一砂一品中,看到永恒的艺术;从刹那因缘中,感受恒久的事业。”这是王柏瀚的宣传单上的一句话。在经营的过程中,他不仅开拓了财源,得到了乐趣,并且找到了决定从事终生的事业。
2003年,王柏瀚来到潘家园,5个月连开了4家店,成为潘家园市场的经营范本。王柏瀚谈起生意经:“现在人们的物质水平已经提高了很多,有越来越强烈的精神生活需求以丰富心灵,这就是市场。”在他看来,自己并不仅仅在做生意,也在做文化上的推广。王柏瀚说,他一直在尝试用艺术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信仰的载体,将艰深难懂的文字具象化,简单、直接地表现给当代人看。
与潘家园里许多满足于“小众”顾客群的收藏品和工艺品店不同,王柏瀚重视的是普及、推广。爱研究的他一直在琢磨,如何让他的工艺品更接近大陆的顾客,让每个人都能接受。他乐此不疲地在台湾各地发掘新产品、新工艺,自己做宣传单、写文案,按照客户的喜好和特点推出不同的产品。现在,“万饰如艺”的加盟店不仅开到了兰州、普陀山,还走进了韩国、加拿大。踌躇满志的王柏瀚把新推出的交趾陶系列产品起名叫“中国诠释世界”,他说要用这些传统的工艺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外国朋友。(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