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缺潜心收藏
“拾遗补缺”四字是故宫博物院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老先生所赠墨宝,准确地诠释了曲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瓷片这一“冷门”课题的意义和作用。说到拾遗补缺,曲先生提起他几年前幸遇的那块有“崇祯年制”款的黄釉瓷片。据史记,明万历四十八年,神宗遗诏明确提出“烧造等项,悉皆停止”,到天启、崇祯时,生产官窑瓷器的窑厂已经关闭。这一史记令国内外收藏界对现存于世的天启、崇祯官窑仍有异议,存世的、能确定为崇祯时期烧制的“御用器”极少。黄釉(至尊之色)“崇祯年制”刻款的出土瓷片证实了“御用器”的存在,可由此推测天启、崇祯时还是偷偷烧了一些瓷器,只是数量不多,难觅实据。在行家眼里,这块黄釉瓷片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曾有海外研究人士欲出高价收购,被曲先生婉拒。他说自己当初卖掉全部所藏钱币换来此“崇祯年制”官窑瓷片,就是不想让中国的珍品流落海外。他期盼着将来能够捐给国家的研究收藏机构,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瓷片收藏名家,曲先生手中自然不乏瓷片珍品。像《羲之戏鹅图》的青花瓷残片,是明朝天顺到成化年间(1457-1487)的官窑作品,存世量极少,目前没有完整的《羲之戏鹅图》青花瓷盘存世。遇到那些研究价值极高,文饰精美的民窑瓷片,曲先生往往也是倾其所有,志在必得。花几百块钱甚至几千块钱“请”回家来的瓷片,在曲先生的收藏品中并不鲜见。那些明代民窑的“干支款标准器”,因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也成为曲先生藏品的精髓部分。这些“干支款”大部分是曲先生高价买入的。行家都知道,民窑的断代比官窑要难,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从元到明早期民窑瓷器基本无款。一些地方的窑厂用“干支款”来替代当时的年号,这些“干支款”有助于研究者为出土的陶瓷断代。目前曲先生已拥有40多件明代民窑“干支款标准器”,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同类藏品的数量。
在曲先生众多的瓷片藏品中,老字号“同仁堂”款青花瓷药瓶颇引人注目。据史载,同仁堂始建于康熙八年,雍正时期已为御药房服务。几年前,这写有“平安散”的药瓶恰好与一件带有雍正款的民窑器在北京城内一工地同时出土,曲先生推断,此药瓶应为雍正前后时期所造,虽然做工粗糙,但作为同仁堂的早期遗物,无疑具有收藏价值。
瓷片也使曲先生觅得不少“业内知音”,其中不乏国内外著名的陶瓷专家。苏富比亚太区总裁、中国陶瓷首席鉴定官朱汤生先生就曾光顾曲先生的瓷片工作室,细细品玩那些不同朝代的景德镇陶瓷残片。国内一些年轻的陶瓷研究人员和从事绘画艺术的学生,都是曲先生分享交流研究成果的对象。“这些年,关注和收藏瓷片的人数都在不断增长。”
说到“瓷片热”,曲先生讲了这样一件事:某日在一处工地,曲先生见一位民工手中拿着一个品相一般的明中期、15公分左右“缺肉不多”的瓷碗,叫价100元人民币,而两三年前连10元都用不了。更让曲先生惊讶的是这只碗立刻就被一买家以此价收走。“如今,在国内古玩市场上,一块古瓷残片卖出上万元的事已屡见不鲜。”
而谈起自己藏品的市场价值,曲先生似乎并不十分兴奋,他说自己当初走上收藏瓷片的道路,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并无投资赚钱之意。“没有人能够成为这些藏品永久的主人。我认为,将它们集中一地,系统地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德镇民窑古瓷的发展历史和风格演绎过程,这才是藏品的最好归宿,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藏品所具有的人文历史价值。”曲先生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他愿意把自己的藏品整体捐出。事实上,曲先生在五年前出版的书里就已表达了这样的心愿,其言凿凿,其情切切,令人领悟到何为“收藏之最高境界”。
[ 网站编辑:墨海泛舟 ]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