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流行的“全民收藏”大潮之中,人们莫不为收藏的魅力所吸引。在一个又一个收藏神话的诱惑下,艺术品带来的名和利正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投资并不是只赚不赔的买卖,而风险无处不在,艺术品投资也像其他的投资一样,需要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
资金篇:最好用闲钱
投资艺术就是储蓄未来。从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投资艺术品所能获得的升值回报远远超过银行利息。不过艺术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也存在一定劣势。首先,艺术品的流通性和变现能力较差。如果将艺术品与股票相比,艺术品的流通性和变现能力就远不如股票好。股票只要在交易时段内,随时都可交易,而艺术品的流通则受诸多因素限制。艺术品的交易主要通过古玩市场、拍卖会、古玩店或私下进行等。古玩市场、古玩店虽然人气较旺,但买家并不好找,即使有买家也未必在价格上谈得好,因此成交存在一定的困难。拍卖会的举办也是有时间周期的,而且对入选的藏品需要有一定的档次等要求,所以并不是所有藏品都可以入选的,即使入选也有可能出现流标。这些都会因为接盘的买家难找而难如愿以偿,所以经常会出现高价进、低价出的情况,有时甚至会损失得惨不忍睹。其次是艺术品的保管难度大。决定收藏品价值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品相,而艺术品往往保管难度大,这对收藏投资者来说,就增加了投资风险。以瓷器为例,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因为破损而分文不值。同样,邮票、书画等艺术品的保管同样难度很大,如果有折痕、破损、泛黄、褪色等,其价格就会大打折扣。正是因为以上几点,决定了艺术品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收藏投资者在收藏过程中,最好用闲钱,切不可将日常开支用于艺术品投资。
实战篇:要确立收藏方向
古玩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它好比一所大学,进去了但永远不会毕业,即使是行家、专家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因为古玩的真赝问题,始终在挑战着买家的眼力,同时也使得许多人对此望而却步。正是因为真赝问题,古玩才具有它独特的魅力,也才有“捡漏”之说。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进入收藏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
当具备一定的古玩知识后,就可在专家的指点下进行收藏。不过对于初涉收藏的人来说,藏什么?是个很头痛的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收藏界,无论多大名气的收藏家,也会有其主要收藏方面——要么瓷器、要么书画,绝对不可能什么都收藏。因此刚从事收藏的人,应踏实地按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收藏。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再好也不要。而且初涉收藏的人往往财力有限,不能见什么收什么,因此收藏方向的确立最为重要。一般来讲,按专题进行收藏较为妥当。这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淘到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而且小专题做多了做好了,有了收藏经验就可以做大一点的专题,最终就有望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收藏家。
观念篇:要有超前意识
搞收藏应具备前瞻性眼光。作为一名收藏投资者,洞察市场潜在热点的前瞻性眼光最为重要,也就是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把握。“在上世纪70-80年代,成都的游泳池古玩交易十分活跃,当时古玩市场上的藏品不仅赝品少,而且价格低,最为重要的是还有很多精品、珍品。当时我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收藏必将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在那时我就购得了大量的名家书画。”成都藏家曾先生告诉记者。据了解,当时曾先生购买的如潘天寿、齐白石、徐悲鸿的书画最多也才每幅100多元,而到现在这些书画早已经高达几十万至几百万了。由此看来,收藏投资者独到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对于收藏和投资而言非常重要。
搞收藏应具备精品观念。许多收藏者在最初收藏时,对藏品没有选择,往往是看到藏品只要便宜就买。虽然觉得捡了便宜,但随着自己藏品的丰富,就会发现自己的藏品收藏价值并不太大而越来越后悔,最终只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卖出去。因此,作为一名收藏投资者,在收藏过程中应坚持追求精品,宁缺勿滥的原则。
搞收藏要学会“以藏养藏”。在收藏界,著名大收藏家张宗宪先生,从最初的24美元,到今天拥有亿元藏品。张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如果不会买卖,也不能造就我今天拥有亿元的丰富藏品”。由此可见,在收藏中学会买卖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其实,在收藏过程中,学会买卖,可以使资金周转加快,而且藏品还可以通过市场来检验其流通性。据了解,在收藏市场上,有的投资者平时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搞收藏只买不卖,虽然拥有一些自以为丰厚的藏品,最终可能因为藏品的流通性差而被认为是一堆“垃圾”。
搞收藏较适合中长期投资。艺术品需要收藏来等待其价值升高,短期买卖是一种投机行为,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品的价值。一般来说,艺术品投资比较适合中长期投资,这样可以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果长期投资的话,要承担市场热点转移和价格波动的风险。业内人士建议,10年左右是一个比较适宜的投资期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