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红木文化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明式家具之“美”与时尚

2004/9/7 14:24:00 来源: 作者:
    家具是对人类生活起居生活的记录符号。从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可看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已有木制家具。 

  历经千余年的发展进步,隋唐五代(公元581-960),中国人的生活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并存时代。传世名画《高逸图》的作者是唐人孙位,但《高逸图》描绘的却是魏晋时期受人崇尊的“竹林七贤”。画中四位高士都席地而坐。而另一幅周日方(公元745-804)的《纨扇仕女图》,描画的场景是盛唐生活,画国一妃子独坐在圈椅上沉思,显得悠闲自得。此后,随着“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的确立,家具也由矮形向高形发展。 

  由古代真实记录当时生活场景的画卷可以看出,今日我们所见一些珍稀传世家具,当为贵族或宫廷家具。 

  到了明代,中国人完全是“垂足而坐”了。同时明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盛世,其艺术门类广,技艺成熟。这同样反映在家具上。到明代中晚期,家具已显现出“简约”思想;家具的器形、制作工艺、风格特征都已经确立;家具的品种齐全。达到了中国家具历史的巅峰。以后历经清朝,制作了一件又一件举世瞩目的艺术品,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广为人知的中国家具———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品种、门类丰富,与人们生活起居相适应,选材精细,以线形优美流畅、结构简单为特征,以科学的榫卯结构相连接,既实用又富装饰性。其丰富的内涵美,是人类共同的审美观念的升华,所以既受古人喜爱,也给予现代人美感享受。 

  明式家具的“美”,特征鲜明,魅力无穷,这表现在: 

  1、无论椅凳桌案床榻,也无论软木硬家具,大多由文人直接参与设计,或由工匠“量身”定制,而体现使用者的人文思想,都具备流畅、简练的线条,合理的比例。不仅长宽高比例适中,而且家具的高矮、大小与用料的大小也成比例。 

  2、选材精良,宁缺毋滥。无论家具大小,即使是小件文房用具,也决不惜使用纹理优美、考究的的大料制作。从官皮箱到圆角柜,凡成对的柜门、椅子的背板等,均用一块板对开,纹理对称、优美,有的似曲径通幽,有的似层峦叠嶂。正因为明式家具崇尚简约,才使得主人在选材时必然追求天然美,巧妙地运用木材天生的纹理与质感。这与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审美时尚完全是契合的。 

  3、结构简单、合理,连接牢固。明式家具的结构源于建筑学的大木梁架结构,横者为梁,竖者为架,结构严谨,用材合理,绝无多余与浪费;从传世的明式家具看,虽历经百年沧桑,局部不完整,仍可见各部位全部榫卯连接,胶粘辅助牢固,而板面与边框绝无胶粘,全部家具均可拆装。正是这种科学严谨的结构,才使得众多古董家具传世至今,也依然焕发着吸引现代人的魅力。 

  4、雕饰与实用相结合。明式家具的雕饰除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外,同时,也反映了家具制作的工艺美,如:椅子下部的券口通常由三块牙板组成,券口饰以线形、花叶形、壶门等装饰,使券口看似一整体,掩饰了家具必有的接缝。 

  具备上述明式家具“美”的特征,就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明式家具在生产实践中,与使用者一代代磨合,凡是不适体的,一点点改进,这才逐渐与人体的骨骼、肌肉相适应,使人坐得舒适、服帖。这就逐步形成无言的“人体工程学”。因此,明式家具“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人是共呼吸的。在明式家具的造型上,简洁到不能再简洁了,其流线型、大平面,都与现代审美观念吻合,摆放在现代居室里,非常统一和谐,使人心胸敞开,情绪安宁,也是现代人所赞赏的。同时,明式家具取材有的贵重(如鸡翅木、黄花梨),能显示主人的品位。总之,典雅、高贵,是明式家具不可代替的魅力,宜乎成为起居中的时尚。 
摘自 新华报业网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