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明林/文、图
南宋《夜宴图》中的黑漆缩面大杌凳
一般来讲,古代桌面都会向外稍稍出沿儿,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冰盘沿线脚,但古代桌具中有两种比较特殊的面板构造方式,一种是桌面不探出,另一类是面板明显向外探出。这里我们分别称之为缩面桌与喷面桌。
缩面桌的结构形象我们在南宋《夜宴图》中可以找到,其中有一张黑漆坐具,面是四边框,中间镶板或穿藤的作法,有束腰,四腿略作膨出,直下,下端为如意形脚,应该是供左侧立者所坐的一件大杌凳(或称禅凳),如果把它的体积再继续放大那么就成为了一张名副其实的方桌,结构上并无差异,所以我们可以推知宋代也存在着这样结构的方桌,如果不考虑尺寸大小,那么这件家具就也可以作为宋代缩面桌的代表。
元代 梦蝶图中的缩面方桌
元代依然承袭了宋代的这种做法,如刘贯道《梦蝶图》中的一件方桌,桌面也是向内缩进,四腿膨出,只不过脚下加了托泥而已。
元代 山西冯道真墓室壁画上的缩面方桌
元代另一件缩面桌的形象见于山西大同冯道真墓壁画,也与宋代缩面桌并无多大区别,腿部也是如意足,但四腿之间加了横枨,使结构更牢固。
不过可能由于缩面桌的腿足与束腰、桌面三者结合的卯榫工艺过于复杂,所以到了明代没有能够延续下来,故至今也没有传世实物发现。
相对于缩面桌,喷面桌的形象我们也可以在传世名画中有所发现,如作于明早期的《杏园雅集图》中描绘的是明正德年间的情景,其中有一件画桌,可以看出面板向外探出的比较明显,有束腰,腿足上端与束腰结合的部位也略向外膨出。
清早期 喷面壁桌
这种桌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传世的实物,如下图(明 高束腰喷面方桌)局部特写,此桌面外探明显,马蹄挖得有力,线条曲度优美,喷面的造法更显此桌轻盈。
清早期 喷面壁桌 明 高束腰喷面方桌
除了方桌外,山西的很多壁桌在大边的一侧也多采用桌面喷出的形式。所谓壁桌就是靠墙壁安置的桌子,较多见的有琴桌和供桌。《长物志》载:“壁桌长短不拘,但不可过阔,飞云、起角,螳螂足诸式,俱可供佛……”(“起角”即可能指的是腿部起委角线,如图带拦水线喷面酒桌的腿足即是;“螳螂足”即剑腿或鹤腿足)清中早期 带拦水线喷面壁桌)描述的正式山西这类家具,那么为何山西的这种壁桌要做成喷面形式呢?原因是山西的民居内部墙体往往在下边有踢脚砖,如果做成一般的形式则桌子腿部抵住墙体后就不能使桌面紧靠墙壁而留一道缝,这样不但不美观而且如果桌上放东西也容易掉落,而如果做成喷面的形式便不会有这个问题。所以壁桌正确放置的方法是喷面的一侧朝向墙体。如图所示:(清早期 喷面壁桌;清中早期 带拦水线喷面壁桌)这是两种单喷面的壁桌,有的则做成双向喷出,则两头都可以朝墙放置。从传世实物来看,这种喷面壁桌多带有顶牙罗锅枨(如图:明 顶牙罗锅枨喷面壁桌),有的罗锅枨转弯处还雕刻出如意云头(所谓的“飞云”即可能指此)而且比较矮,显得非常古朴。这种喷面桌的造法与一般酒桌有所不同,它的大边必须足够宽,这样腿足上端出榫后才能纳进大边并且为大边外侧留出足够的宽度以便造成桌面向外探出的效果。但是大边留得过宽装芯板就会显得很窄,这样的外观往往又给人造成视觉上的不舒服,所以有些做法是在面板的芯板下边紧邻大边的一侧再重叠加一条木板并与大边取平,(这条木板主要是通过与两端的抹头结合而固定的)然后再把腿足的榫头纳进这条板材并穿过面心板做成透榫。这样整个大边便不用再与腿足结合,桌面外喷的效果也就十分明显了。如果想造成桌面双向喷出的效果则两侧都按这种方法制作即可,而且叠加的板材由于被掩盖在桌面之下所以丝毫不影响外部的美观。
明 顶牙罗锅枨喷面壁桌
清中早期 带拦水线喷面壁桌
但是这种制作方法比较费工费时,所以为了避免在桌面下再加一层板,聪明的匠人干脆又直接将一侧的大边与芯板做成连体状,且厚度一致,这样就省去了之前的很多麻烦,造成了如图所示的效果:但是这种偷手的做法同样会留下不美观的外表,所以在家具制作上付出与所得总是成正比的。
大边与面芯板做成连体 面板示意图
大边与面芯板做成连体的壁桌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