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志和他的孙女做花灯
“小灯张”,一个不经意间创建的花灯“名牌”,在其传人张双志的传承下,正慢慢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而每到春节闹花灯,张双志的阳台改造的工作室就忙碌了起来。他7岁的小孙女张嘉艺,更是小小年纪就要跟着爷爷学艺,看来“小灯张”不愁后继无人。
妙手偶得“小灯张”
63岁的张双志说:“现在做灯笼是一种情趣,可当初,做灯笼是为了吃饱肚子。”说起“小灯张”的发家史,张双志老人似乎又回到父亲生活的年代……
民国初年,张双志的父亲张长顺一直在皇家园林做修葺工作,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比较拮据。张长顺看到民间有许多八旗子弟以做灯笼为生,就也想做灯笼以贴补家用。
考虑到北京的风沙很大,当时的灯笼是上下口一样的,这样虽然很美观,但是容易着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长顺经过几次改造,最后将灯笼改成上口大下口小,让蜡烛在风中能安全燃烧,同时将灯笼的形状改成棱形,这样从外形上看既美观又大方。当然除了实用和创新之外,其精细的手工也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
久而久之,张长顺的花灯在东四、地安门一带逐渐有了名气,人送“小灯张”一号。从此,一到年关,“小灯张”的灯笼就很紧俏。但是到了解放后,张长顺进了国有单位上班,很少做灯。生活的动荡,也使老百姓很难想起花灯和“小灯张”,它似乎成了历史的一段记忆。
传承发扬“小灯张”
说到“小灯张”,他的传人张双志在最初还没把“小灯张”的名号当回事。直到有一次在接触一位做宫灯的艺人后,年过九旬的老艺人一听说他父亲张长顺的名字,马上翘起了大拇指,反复说:“你父亲是这个。”他才意识到,如果让“小灯张”失传了,就太可惜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做“小灯张”的传人。
相对于样式工整的宫灯,“小灯张”制作的彩灯花哨多了,荷花灯、鱼灯、走马灯、吉利灯、羊灯、狮子灯……在张双志的家随处可见。为了使“小灯张”的特色灯笼逐步得到改进,张双志在做各种传统花样灯笼的同时还将工艺加以改进。“原先是用纸做灯面,现在我改用了绸子。当然纸灯也还做,但是我做成两层灯面,一层是装饰,一层是为了坚固。”张双志拿起未完成的一个灯面说。“现在的花灯,其实可以和很多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在灯面上贴剪纸、画工笔、作造型,当年父亲的灯就是因为不断推陈出新才受欢迎,我当然也要不断地改进。”
据张双志介绍,虽然现在市面上看到的花灯形式简单,其实制作起来并不容易。从选材、做骨架、画绢画等工序到最后花灯的完成,制作一个最简单的方块灯都需要2天的时间。“我这手艺没什么秘密,就是靠的手感。”张双志说起“小灯张”的工艺秘诀笑着说,“你看这方块的灯面,我糊的话能保证不起皱,要是不会做灯的人弄,就成了爷爷奶奶脸——满是褶了。”
为了使技艺更加纯熟,提前退休的张双志全心投入花灯制作当中。在先后参加的各种民俗工艺的展览中,张双志的花灯好评如潮,屡屡获奖,并有数十件作品被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
培养更多的“小灯张”
为了使花灯走进人们的生活,张双志利用各种机会做宣传。每到过年过节,不少学校就会请张双志为孩子们上一堂花灯课,专门教做花灯。“让孩子们学做花灯,是保存传承民间工艺最直接的做法。”张双志说。如今,“花灯”已经入选小学的美术教材,成为必修的一课。
令张双志欣喜的是,他的孙女小嘉艺从小就喜欢看爷爷做花灯。别看她年纪小小,个子小小,对花灯的喜爱谁都比不上,人称“小小灯张”。由于从小就很喜欢动手做手工,小嘉艺对接爷爷的班信心挺足。“我要接爷爷的班,接着做花灯。等我10岁了能钉小钉,做灯架子了,就能接爷爷的班了。”小嘉艺6岁的时候就说出了接班做小灯的“豪言壮语”。
人们相信,坚持不懈传承花灯技艺的张双志和年纪小小就要接班的小传人张嘉艺,定能将“小灯张”的花灯技艺更好地传下去。同时,两代传人也有个希望,就是正月十五灯市口猜灯谜的传统重现于京华。
张双志做的花灯
(编辑:申水)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