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伟/文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原创文章)
王世襄老先生出身名门望族,著作等身,学贯中西。20世纪80年代的两部力作《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扛鼎之作,一经问世,厂家即以其为蓝本,藏家以其辨真伪,拍家以其为工具,据说连走乡串镇四处淘宝的文物贩子都人手一册。人说孔子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说王老两部大作惠世人。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从师不拘一格 当今中国古典家具市场一片繁荣,王世襄先生的名声也如日中天,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权威。但王老并没有给我们这些资质平庸的芸芸众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压抑感,也从不摆出名人的派头来指点江山。在众“粉丝”的眼里,他只是一位慈祥随和的长者,老百姓喜欢的玩物他都喜欢,而且有化粗为精、变俗为雅之神力,让众玩家自叹不如。他的老师中不乏中国文博界泰斗级人物,如马衡、朱启衿、梁思成等,也有不少贩夫走卒之类。仅在训獾狗领域栽培过王世襄的就有荣三、郑三、聋李四等人,从这些人的名字就可看出,八成都属于弱势群体。那些指导他养蝈蝈、斗蛐蛐、喂鸽子的主儿也不过王五、马六之辈。王世襄将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发扬到了极致,真正落实到了实处。正因为王先生的参与和专著,这些市井地摊文化才登上了大雅之堂,为后世留下了一大笔可以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说这斗蛐蛐吧,要不是王老的《蟋蟀谱集成》中对选、养、斗的详细描述,没准再过几年,这老祖宗传了上千年的玩意儿就成了绝响。
跌宕起伏的人生 王世襄字畅安,原本是想一辈子顺畅平安,可事与愿违命运多舛。抗战胜利后他曾以“接收大员”的身份赴京津地区清查文物,然后挟专员之威前往东瀛清缴被日寇劫掠的中国文物。他有过扬眉吐气、志得意满、如上天堂之尊荣,也有过身陷囹圄、斯文扫地、如下地狱之狼狈。一般来说,面对困境和连续打击,人的心理会产生剧烈变化,要么随波逐流、糟啜,甘受命运摆布;要么穷且益坚,成了捶不扁、煮不烂、折了我的腿、坏了我的嘴也偏要向里走的铜豌豆。中国历史上不乏此等人物,如孔子、屈原、司马迁等都为后世之楷模。再如清代诗人洪亮吉,他最精彩的诗篇大都出于获罪充军伊犁之时。试想千里迢迢遣戍边关,一路风寒霜历何等凄苦,可一看到塞外辽阔的草原,这位险些掉了脑袋的翰林立马得意忘形起来,脱口呼出一句诗:“天外狂客忽到此,大呼一声忘九死”,如此心态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世襄也颇具前贤风骨,20世纪60年代末他拖着重病之躯到发配之地务农,看到田野菜花正艳即口占一绝:“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你怎能想象这是出自一位羸弱书生之口,分明是一个钢铁战士无畏的呐喊。
逆境生存要靠两件法宝,一曰精神支柱,如文丞相身陷囚牢自有天地正气作支撑。二曰热爱生活,如苏东坡身居不毛心灵仍驰骋于天地之间,追寻着美味与乐事。王世襄先生则两者兼有之,从王世襄的《自珍集》序中可窥到他在劫难中的心态:“大凡受极不公正待遇者,可能自寻短见,可能铤而走险。我则同荃猷相濡以沫,共同决定坚守自珍。”铿锵话语表现出他外儒内刚的性格。王世襄酷爱斗蛐蛐养蝈蝈,甚至在文革期间,只要从“牛棚”(被关押的地点)出来,就蹬车直奔百里之外的西山,常常半夜启程,日暮归家,“夜蜷铺板(床已被抄走),虽力尽精疲,亦未尝不默感上苍。”一般人横遭诬陷,被抄家、批斗、关押,厄运连连,应该是愁云满面,凄凄惨惨,然而压城之乌云却挡不住王世襄生命之光芒,挡不住他外出找乐休闲之雅兴,怕苏东坡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他被发配湖北务农,这位大知识分子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化苦为甘随遇而安,养猪、养牛、放鸭自得其乐。有诸多诗篇为证,此处只引用王老一篇《养牛》。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日斜归牧且从容,缓步长堤任好风。 我学村童君莫笑,倒骑牛背剥莲蓬。” 您瞧瞧这位“劳改犯”多么潇洒达观,简直如同风流才子在江南水乡寻欢作乐,难怪他严重的肺病在劳动期间都不治自愈了。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风雨沐浴 理想人生 1973年回京后立马直奔京郊安子沟,翻山越岭捉蛐蛐去也(请注意,此时仍在文革期间呀!)。这才是玩家本色,这才是英雄本色!否则何以成就等身之著作,何以解释年逾九旬之活力?死去活来,大起大落,大彻大悟,真应了那句老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啊。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大师们在人世间经历了多少苦难和不公,他们的心灵曾受到了多少委屈和创伤,这种劫难之后的精彩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以丰功伟绩名垂史册,但仅有业绩往往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秦皇汉武孔孟二圣。老百姓似乎更认可有世俗情节的伟人,如林则徐。他与邓廷桢都因禁烟获罪发配伊犁,五年后邓氏先奉召东归,在路上就给林则徐写下了老泪濡染的书信:“遂令平生交,直与骨肉侔。我去公稍留,荷戈旋复来。”从林邓二人的书信中,我们读出了真情。
我们敬仰王老先生,也多因为他对人的真情实感,包括伉俪之恋、朋友之情、师生之谊、同行之交。翻开《明式家具珍赏》,你会在扉页上看到王世襄题写的“谨以此册纪念陈梦家先生”和他亲自设计的一团浮雕牡丹图案,宛然明初剔红风格。王老说:“梦家有知,我想会喜欢,因为他爱明代漆器。”一行字一幅画,寄托着王老对旧友多少情谊。在《锦灰堆》文中,王老对溥雪斋、张家驹等故人的怀念发自肺腑,读罢令人唏嘘不已肃然起敬。 王老今年九十有三,早已淡薄了名利,但我为先生备下的一件礼物想必他能笑纳,这是我不揣浅陋撰写的一幅对联: 提笼架鸟飞鹰走狗斗虫习武打遍燕市无敌手 诗词歌赋金石书画竹刻髹漆食及南北有知音 横批:不冤不乐 我想此联自会博得先生会意一笑。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见到老先生我也不会说出“久仰大名”之类的世俗套语,我会先向老人家抱拳致意,然后说:“王老,您这辈子活的真值了您哪!”
后记: 王世襄老先生是名人,他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的明式家具目前的价格应该值数亿人民币。网上关于王老的介绍性文章不少,标题大都是“大俗大雅”、“京城玩家”之类。笔者窃以为以此文字作标题有肤浅借用之嫌,作者恐为公务缠身,难能心静如水通读王老之作,故或仅得表面印象或人云亦云。笔者长于“打坐”,以月余之时光通读了王老的《锦灰堆》、《锦灰二堆》、《自珍集》等著作和传记《王世襄》。诵读之时如同游历于老北京的文化长廊,蓦然悟出王老的文化底蕴学识积淀包括那精气神儿,都源于咱老北京,那是多少国学宗师们共同的文化之根啊!且不说王老在文章中涉及到的胡同、街坊、城门楼子、酒楼茶肆蛐蛐店,就是提到的人物也满带京味,您听听,朱六爷、刁元儿、黄鸟赵、金疯子、聋李四、菜胡、白把,祥子、每个名字都是一篇京城人物志。王世襄所记载传承的是京腔京韵的传统北京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京作”,以此为标题料想能获王老首肯。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