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RSS聚合
网站地图
首页
影视频道
地图
杂志
市场
行业
人物
生活
文化
交易
交流
视频总汇|行业焦点|时事报道|联合访谈|业界人物|企业视点|木材辅料|美店美器|区域巡礼|专家讲堂|联合风采
滚动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 民间大师 >> 正文
标题检索
全文检索

解长春:一个百年艺术的奠基者

2007/10/30 16:08:00 来源: 作者:

解长春画像

      陇东道情与皮影戏的亲密结合,使双方互惠互利,水乳交融。这一美满的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陇东道情皮影戏。它的奠基人首推解长春。

      解长春(1841—1915),原籍环县洪德河连湾。9岁进私塾,10岁便随堂兄学习演唱陇东道情皮影戏。由于他聪明好学,13岁就出师组班,挑扦主演,独立演唱。他的道情唱腔深厚流畅,挑扦技术娴熟自如,深受观众的称赞。

      清同治元年(1862年),关陇一带爆发回民起义。战乱中解长春与家人离散,为谋生计,只身逃往陕北定边。一天,他路经一处破旧坍塌的庄院时,发现一堆被人丢弃的皮影,便收捡整理,招来几个合伙人,演唱起了道情皮影戏,以此糊口度日。自此惨淡经营,日积月累,戏唱到99本,后又自编《牛吃沙蓬》,终于完成百本,声名大震。解长春善于吸纳借鉴当地民间艺人的优长,技艺更加炉火纯青。

      他在陕北从艺30余年后回到环县,联合昔日同行艺友重新组班,并依据自己长期的表演经验与思考,着手对道情皮影戏的乐器唱腔和剧目进行改革。在乐器上,将原二弦改为四弦,又增加了笛呐、水梆等。在唱腔上,吸收民歌、地方小曲的特点,创造出一些新板路、新唱法。在剧目上,根据历史故事和其他剧目移植、改编了一些道情皮影戏剧本,如《苦节图》、《忠孝图》、《善恶图》、《八义图》、《蛟龙驹》、《日影塔》、《闹天宫》等。

      为使道情皮影艺术后继有人,他苦心诲导,言传身教,一生培养弟子众多,尤以敬乃梁、杜明华、韩德芳、魏国诚等四位最为杰出,人称解氏“四大弟子”。“四大弟子”又有得意门徒梁铎春、赵建祥、许元璋、魏元寿等。解身后至今已承传五代,约300余人,弟子、戏班遍及庆阳北部各县,连陕北罗榜塬的段家班、贺家班也称解为宗师。因而,解长春被后世誉为“道情皮影第一人”、“道情皮影艺术的奠基人”、“道情皮影艺术‘开山鼻祖’”等。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长春争徒》的故事。解长春四大弟子中,敬乃梁堪称解门高足,名声极大,随解长春走陕北,出入宁夏王爷府,红极一时。

      敬家于清朝末年一连出过三位秀才和贡生。敬乃梁也曾读过几年书,加上他的艺术天资,拜解长春学戏,心领神会,大有长进,使解长春十分满意。但是,敬家读书人辈出,封建礼俗观念严重,对敬乃梁唱戏极为反感,屡屡阻拦。后来,在解长春的极力劝说和多方奔走下,敬家才不再干预敬乃梁唱戏。

      乃梁一面随解班主唱戏,一面在师傅的关照下成立了敬家班,开始了独立的演出生涯,颇有名声。谁知乃梁命短,先亡于师傅,长春悲痛不已。

      传统道情皮影戏《蛟龙驹》中的跑马一场,鼓点呼应必须恰到好处,不允许有半点差错。敬乃梁尤长于司鼓,他对这场戏的演绎几乎到了极致。徒弟死后,解长春极少演这个戏。若非演不可,每到跑马一场而鼓不应心时,解长春就想起大弟子敬乃梁,情不自禁地在铿锵的锣鼓声中连连叹息:“我的乃梁啊……”说罢,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众弟子及看戏的乡亲们莫不为解长春爱艺爱徒之深情所感动。

      民国初,解长春年逾古稀,渐感力不从心。但他一生酷爱道情皮影艺术的性格给了他莫大的力量,仍爬山涉水,为群众演出。民国四年(1915)正月二十五,他在洪德庙儿沟演出时患重病,当晚由其孙接回家中,翌日去世,终年73岁。

      解长春的许多作品,以娴熟的刀法、生动的造型、古朴的风格,为皮影收藏家所赞赏,成为全国皮影雕刻艺术的珍品。 陇东道情皮影这一古老艺术,历经百年沧桑,代代相传,解长春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编辑:申水)

延伸阅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文字推荐
 
一周排行
本栏最新
一周排行
热卖商品
热卖商品
联合传媒旗下媒体:《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 | 《红木》杂志 | 《中式生活》杂志 | 《中华木作》杂志 | 新浪红木频道 | CCTV发现之旅红木网 | 红木网 | 红木爱好者网 | 红木之家网 | 中华木作网 | 木作之家网 |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络电视 | 红木频道(手机APP)| 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会员内参(微信平台)
网站首页 俱乐部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本网服务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木成金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 http://www.zghmgdjjw.com/ 2003 -- 2015  版权声明 律师声明
京ICP备1402363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50号-1
本站原创内容归本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禁止使用